“一军团的冲锋,三军团的包抄,五军团的大刀”,这句简短而有力的话,精准地概括了中央红军三大主力的特点。红一、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在建国后都成为了元帅,而红五军团的军团长董振堂,却未能见证那个时代的到来,他英勇牺牲在西征的征途上。
在中央苏区与长征的岁月里,董振堂指挥的红五军团战绩堪比红一和红三军团,他的军事才能无可置疑。那么,为什么他与红五军团的众多将士,最终会在高台血洒沙场呢?
一、能征善战的董振堂
董振堂指挥的第一个亮眼战例,发生在赣州城下,当时他出手营救了彭德怀的红三军团。1932年2月23日,红三军团主攻赣州,毛主席坚决反对攻击大城市,认为应以围城打援的方式削弱敌方实力,而不是硬拼攻坚。但当时中央苏区的领导已被博古和共产国际代表掌控,毛主席的意见未被采纳。
赣州的战斗远比预期艰难,红军原以为敌军不过8000人,然而城内的实际敌军人数竟然超过了1.8万。经过长时间的激烈战斗,红三军团进展缓慢,且敌军增援一到,竟然被反包围。彭德怀在自述中提到:“久攻不克,援军既到,又未撤围,屯兵坚城下,兵力疲惫,最终遭敌袭。”
展开剩余82%在此关键时刻,红军已经无力调动更多兵力,毛主席急召回到军委,亲自决定调动红五军团来解围。此时,红五军团刚刚从原国民党部队改编过来,许多人对其不信任,但毛主席看到了董振堂的能力,毅然决定用红五军团作为解救的利刃。
董振堂率红五军团勇敢冲锋,甚至多次与敌人展开白刃战,最终成功解救了红三军团。这一战后,红五军团声名鹊起,成为中央红军三大主力之一,并参加了许多艰难险峻的战斗。长征时,红五军团承担了后卫的职责,特别是在湘江战役中,红五军团的34师几乎全军覆没,人员从1.2万锐减到5000人。
尽管如此,红五军团始终坚守岗位,成为“红一军团先锋,红五军团殿后”的有力支撑,后者的牺牲精神深得人们尊敬。
二、被迫与中央分开
然而,红五军团并非始终得以留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。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,两军虽然合并,但却在张国焘的领导下产生了分歧。张国焘因兵力强大,野心膨胀,不断谋求掌控全局。为团结红四方面军,中央红军做出了诸多让步,最终红五军团被编入了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的左路军。
很快,张国焘背弃了双方约定,打算带领部队南下。董振堂得知此事后坚决反对,结果竟被张国焘的亲信黄超打了耳光。虽然董振堂忍气吞声,但他内心深处始终希望能回归中央的队伍。
不久后,张国焘公开表示要“另立”,刘伯承暗中开始策划“捉张计划”,准备通过武力逼迫张国焘放弃错误的决定,并让部队北上寻求与中央的会合。董振堂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,然而,朱德担心此举会加剧分裂,最终没有批准。
随着张国焘的权力增强,董振堂逐渐被架空。张国焘不仅调走了红五军团的骨干力量,还任命了黄超作为军政委,进一步限制了董振堂的指挥权。董振堂的军事指挥权力逐渐被削弱,这也是他最终牺牲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三、血洒高台的原因
1937年1月,红五军团接到命令,前往高台防守。当时红五军仅剩下两个师,四个团,总兵力只有4000多人。守卫高台的任务极为艰难,因为马家军人数众多、装备精良,且战术非常狠辣。黄超带走了红五军的主力和电台,导致董振堂与其部队完全孤立。
黄超和总部的安排存在明显问题,红五军既没有增援力量,也没有后备力量,一旦敌军进攻,守卫的高台很难保持。马家军发起的进攻异常猛烈,董振堂力战七天,但因缺乏援助,他终于被迫等待补给。
然而,黄超迟迟没有把战况报告给总部,直到17日,信才送达,内容要求高台死守。然而,董振堂清楚,高台如果不突围,必定陷落,但党性使他无法做出反抗,最终他选择遵命坚守。
18日晚,西路军总部终于接到敌军进攻的情报,开始调动力量支援。李先念带领的部队赶到高台时,却已为时晚矣——高台已经被敌军占领,董振堂与红五军的战士们全部牺牲。
董振堂的牺牲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:首先,西路军总部在部署上存在重大失误,导致高台陷落;其次,黄超的决策失误,带走了主力部队和电台,不仅断绝了与总部的联系,也错过了救援的最佳时机。
四、革命者的精神
董振堂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官,更是一位具有高尚革命情怀的战士。1934年,在贵州山区,红五军团与敌军激战时,邓发的妻子陈慧清临产。尽管战斗局势紧急,董振堂依然下令红五军团坚守阵地,为陈慧清争取了足够的时间。
有人质疑董振堂为何为了一个孕妇而冒险牺牲如此多人,但他毫不犹豫地回应:“我们革命打仗,流血牺牲,为的是什么?不就是为了孩子们吗?为了孩子们能够有幸福的生活,我们可以牺牲再多人。”
董振堂以自己的一生诠释了革命者的伟大情怀,也为后人树立了英雄的榜样。虽然他未能亲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,但他的精神与事迹,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